5月11日,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15周年和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四川大学水电学院、地震预警与多灾种预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西南交大出版社等单位共同举行《大规模地震预警系统理论、技术与实践》专著(以下简称“专著”)发行仪式。该书是国内首部系统论述我国地震预警技术、政策、法规、服务与实践成效的专著,介绍了我国地震预警技术“从无到有”、从小规模试点到大规模应用、从多主体研发到集成应用的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的历程,反映了国家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媒体与社会共同参与建设国家地震预警体系的成果,体现了我国“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在地震预警领域的实践成效。
我国是全球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地震灾害的破坏尤其重大。全世界有记载的十大自然灾害中,在我国就发生了6次,其中3次是破坏性地震灾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该书指出,本世纪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中国地震局及其直属机构在地震预警技术研发、地震预警监测网建设、地震预警服务网建设、地震预警政策法规建设、地震预警社会科普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推动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地震预警体系,使其成为保障和服务民生、助推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国家地震预警科技创新,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工作部门、通信企业、终端厂商、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等发挥各自优势作用,共同营造了中国地震预警事业实现内生式发展的有利环境。2020年11月,中国地震局与成都高新减灾所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中国地震预警网,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震预警新之路。
国务院原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原参事闪淳昌在该书的序言中,充分肯定了地震预警科技创新和服务应用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并针对我国防灾减灾效灾的现实需求提出,“进一步提升地震预警以及多灾种预警技术水平是我国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任务”。
“自汶川地震后起步到现在的15年中,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科研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我国地震预警核心技术指标(响应时间、可靠性)、应用服务规模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专著第一作者、中国地震局地震预警技术研究成都中心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表示,在汶川地震15周年之际发布此书,回应了2008年汶川地震后,减灾所在成立时确定的“初心”——“下次大震,中国有预警”,“这一创新成果在技术与模式创新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在许多方面都值得进一步研究总结,推动我国从单一灾种预警向多灾种预警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国家公共安全治理工程。”
会上,国务院原应急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原四川省科技厅副厅长周孟林,原成都市防震减灾局局长肖亚西,成都市应急局二级巡视员袁海良,四川省地震局研究院陈天长,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王建琼,四川大学水电学院院长杨兴国,西南交通大学陆地交通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孙晓丹,科技日报社四川记者站站长盛利等专家、领导、媒体代表,围绕从地震预警向多灾种预警延伸、从地震预警向地震预报延伸、从中国多灾种预警到更好服务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主题作了发言。
【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