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过人工智能歌手吗?AI狂潮正在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继绘画、文案之后,音乐领域也遭遇了“AI入侵”。
最近,“AI孙燕姿”在全网走红,独特的音色与唱腔,搭配上与歌手本人风格或相似或迥异的歌曲,成为互联网新宠。目前B站上与“AI孙燕姿”有关的视频,已经近千条,翻唱歌曲包括民歌、童谣、动漫主题曲、流行歌曲等众多类型。而更多的“AI明星”,也在不断被创造中。
澎湃新闻:“AI歌手”面临多种法律问题
人工智能创造的“AI歌手”,看着挺新鲜,也挺热闹,却面临着多种法律问题。其一,“AI孙燕姿”借用了歌手孙燕姿的名字。根据法律规定,公民姓名权作为重要的人格权,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更何况,在“孙燕姿”这个名字背后,承载的是歌手商誉,这也是重要的合法权益。如果未经孙燕姿本人允许,使用“AI孙燕姿”为人工智能歌手冠名,显然侵犯了对方的姓名权,损害了对方的商誉,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二,“AI孙燕姿”翻唱了众多类型的歌曲,包括民歌、童谣、动漫主题曲、流行歌曲等,有没有征得著作权所有者的许可?根据《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如果“AI孙燕姿”没有得到许可而去翻唱,将可能构成对他人著作权的侵犯。其三,“AI孙燕姿”的制作者,给人工智能歌手投喂的数据信息,包括歌曲等,构不构成侵权?
光明日报:AI背后存在更令人担忧的问题
比起可能出现的侵权行为,AI歌手以及由此可能扩展出的AI虚拟人背后还存在着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当歌曲可以由AI演绎,那么我们还需不需要真实的人类歌手?今年4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或服务,应尊重知识产权、商业道德;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预训练、优化训练数据,应不含有侵犯知识产权的内容。不久前,埃隆·马斯克与一众人工智能专家和行业高管在一封公开信中,对AI的发展前景表示悲观,理由是它们对社会和人类构成潜在风险。或许,在科技发展的浪潮面前,一味禁止是不可取也不可能的,但有必要警惕AI对人类的“洗脑”,比如AI歌手的横空出世,因此,有必要创新治理思路,唯有如此,才能化危为机,让AI成为为人类世界服务的工具和手段。
新京报:一场艺术与法律的大考
网络热传的“AI孙燕姿”,其训练数据仅有4张专辑《孙燕姿同名专辑》《克卜勒》《逆光》与《是时候》。100首不到的曲目数据量,就训练出了一组稳定、清晰且自带情感和个人标识的音色模型,成为源源不断生产各种翻唱作品的声音素材。AI进入人类音乐生产,更多的可能性,是有助于激发更好的音乐创作,丰富听众的音乐体验和音乐审美。然而,AI歌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比如,经人工智能提取和处理的歌手音色模型,并不在现行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中,但它毫无疑问应该得到保护。如何确定音色模型的权属?这些权属涉及哪些内容?歌手本人能否当然取得音色模型的版权并加以商业利用?唱片公司或AI公司对歌手音色模型的权益又有哪些?如何平衡权利人和用户对音色模型的使用权和再创作权?凡此种种,将是著作权法下一轮修订极为紧迫且无法绕过的大考。
上游新闻:人工智能相关立法需不断完善
继AI绘图、ChatGΡT,打工人焦虑不断,现在轮到了歌手。但越是科技浪潮滚滚而来,人类越是需要保持清醒:“人”才是作品的核心。AI技术可以模拟出声音,但是不能模拟出音乐的内涵和精神,只能作为一种工具或媒介。对于人类歌手“被取代”的问题,暂时还不必太过担忧。但放任AI歌手无序生长,肯定不利于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种种问题和潜在危机也会直接打击创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有了规范有了倡议,才能更有利于人工智能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在遵从科技伦理、人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基础上,人工智能相关立法还需不断完善,紧跟科技革命的步伐,让大众在AI这片“新疆土”自由驰骋时,不忘套上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缰绳。
极目新闻:该下岗的是侵权行为
从AI换脸、AI绘画到AI写论文,科技的力量让人惊叹,现在AI翻唱又火出圈了!“AI孙燕姿”翻唱的一些曲目在网上点击量破百万,几乎就没有“AI孙燕姿”驾驭不了的曲风。有网友说,AI出来后第一个失业的是孙燕姿,建议孙燕姿赶紧出来开演唱会,别让“AI孙燕姿”以假乱真,抢了饭碗。从目前来看,“AI孙燕姿”的走红,能让歌迷勾起对孙燕姿本人的记忆,认识到孙燕姿的价值,客观上让“冷门歌手”又火了,起了推广的作用,因此,并不会真正取代孙燕姿的地位,孙燕姿也不至于因此而失业。担心AI让孙燕姿成为失业第一人,也该面对“AI孙燕姿”带来的权益保护问题。也许,不是孙燕姿要因为AI而失业,而是AI中的侵权行为要首先该“下岗”才对。只有先厘清权益保护的法律边界,让AI在合法的轨道上运行,才能更让人喜欢。